老師,有問題?!淺談美國的大學教育及Seminar課程!

很多人說,美國的學生上課很敢發問,台灣或是亞洲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害羞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其實這樣的說法太過於簡化而且也只算對了一半!菜鳥教授這幾個學期的親身經驗發現,其實美國的學生同樣也會害羞,同樣也有很多人怕問問題,但是,因為美國的大學往往在課程的設計上幫助學生克服這樣的問題,並且提供了他們想要主動發問的環境,使得美國的年輕人比亞洲的學生更能自信而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大學裡學到的是如何根據吸收到的知識去思考想要表達的意見,並且也學習接受反對的聲音。怎麼說呢?就讓菜鳥教授從美國大學的課程設計和親身觀察說起吧!

無聊的課到哪裡都沒人愛

記得菜鳥教授自己在台灣唸大學的時候,上課多半是教授在台上說,學生在台下不是抄筆記就是已經睡著,但是這一種單向的互動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學生最感到無趣的學習方式。遇到枯燥的課程和不與學生互動的教授,大部份學生其實都沒在聽。菜鳥教授在博士班期間第一次教課的前幾週,發現許多學生在上課半小時之後就開始玩手機,就算是看起來很認真打著電腦像是在抄筆記的學生,實際上也大多是上網聊天甚至看電影。當然這或許跟當時菜鳥教授還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導致上課太乏味有關,不過,很顯然地,不管在哪裡,學生都不會喜歡無聊的課,尤其是單向而又冗長的講課方式。好在現在的學生比當年要幸福,因為即使大學的教授們在台上講的多無聊,有了智慧型手機,上課至少還有點其他的事可以做。這是真的!根據2013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學者做了一份統計調查,發現平均只有百分之六的學生上課完全不使用手機查看與課程無關的事(見下圖一,除了二年級學生有13.45%稍高的比例上課不用手機之外,其他各年級包括研究生,在課堂上都會用手機做無關課程的事!)。

圖一: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比例

College student

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想想看,一堂課幾個小時全是聽教授一個人講,任誰都很難維持一致的專心和投入。但是要怎樣才能讓教學更有效率?美國的大學大都從兩個方面著手:一、調整課程的安排以及二、增進教授教學的技巧!

用討論課代替由教授主導的授課方式

先從課程的設計來看,美國的大學除了低年級基礎課程仍然無可避免的採用“講授”的方式(Lecture)之外,到了高年級,許多課程都是採取討論(Seminar)的形式授課。也就是說,在美國唸大學,一旦過了青澀的大一時期,當你找到了想要主修的科系,在選課的安排上就會多半是以討論為主的課程。這兩種授課方式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由教授主導的講授課程通常主題是大學的基礎課,好處是一個教授能夠同時教授為數眾多的學生。在許多規模較大的大學,這樣的課程往往多達數百人同時上課。不過,壞處是學生通常只能單向的吸收知識,如果教授講課的風格不夠活潑,睡成一片的情況十分常見。相反的,以討論為主的Seminar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優點在於課程的主題通常是為了已經選定主修的高年級設計,所以內容會更有深度,學生也可能學到更專精一點的知識。不過,壞處是這樣的課程是否成功,絕大部份取決於教授與學生是否都同樣的投入。因為教授的角色在這樣的課程裡主要是帶領學生進行討論,根據指定的閱讀內容為學生釋疑和引導學生思辨。如果學生沒有閱讀指定的內容或是學生不願意參與討論,則這樣的討論課非常有可能流於形式而變成空泛的閒聊。兩種課程的設計雖然看似各有優缺點,但是相較於討論課在亞洲的大學間仍不普遍或僅僅是由教學助理主導的輔助教學角色,美國大學已經把討論課視為較有效率的主要教學方式。

沒人生來就會教書,Lecture 也可以變有趣!

從改進授課技巧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傳統的講授形式(Lecture)或是帶領討論課(Seminar),教授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技巧才能讓教學更有效率。以講授為主的課程來說,老師在台上說,學生在台下抄筆記的形式是亞洲學生比較熟悉的,也是目前亞洲的大學普遍使用的教學方式。不過,就像前面所提到,長時間的講課學生很難保持專注力,在美國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大學教授不見得比亞洲的大學老師會教書,甚至許多教授完全沒有任何教學技巧可言。針對這一點,近年來幾乎美國每一個大學都開始設立提升教學技巧的教師發展/訓練中心(Faculty Development/Training Center)。這些單位為缺乏教學技巧的教授們提供許多不同的教學訓練和輔助工具,目的就是要讓無可避免的Lecture也變得更有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許多大學為了大班級的Lecture 課程,研發出許多互動的設備,例如,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使用Turningpoint system 來與學生進行即時的互動(詳情請看這裡),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則採用類似的iclicker system作為課堂上的互動媒介(請看這裡)等等。另外,也出現了許多課程採用電腦的模擬遊戲來幫助學生學習(這一方面,台大葉丙成教授針對理工科系的課程所設計的翻轉教室MOOC系統,做得比國外還要出色。不過,現階段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仍然有限)。若是以政治學領域的課程來舉例,許多模擬的遊戲已經可以真正做到讓政治系的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到知識而不僅是娛樂了!例如,Democracy 3可以用來搭配政治學或是比較政治的課程,透過扮演民選的領袖來了解理論與實務如何結合。另外,Statecraft則是專為國際關係課程設計的遊戲,讓學生可以用個人或是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和實際操作,搭配每一週由教授下達的最新國際情勢發展,讓學生可以有更真實的體驗(關於Statecraft如何與課程結合請看這裡)。菜鳥教授本來對電腦遊戲能夠幫助學習還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是在體驗過這些模擬遊戲之後,發現的確可以把這樣的遊戲運用在課程中,而學生也真的更容易了解本來只在書本中的概念。

菜鳥帶討論課的心得

提供給教授的訓練當然不只針對Lecture形式的課程,對討論課的課程設計,通常大學也會特別為資淺的教授們上課,希望能讓大家瞭解如何教好討論課。這樣的課程在亞洲比較少見,以台灣的大學來說,雖然近10年來也陸續有了類似的設計,但是大多是以博士生擔任的教學助理負責帶領學生討論,與在美國大學中所見到由教授負責的Seminar有所不同(關於台灣各大學引用討論課的討論請看這裡這裡)。菜鳥教授從自己參與的Teaching Workshop和目前有限的經驗中歸納出四點建議來分享。這些建議分別是:充分的準備,適切的主題,討論的掌握,和教學的熱情。所謂充分的準備指的是對於課程的內容必須要深入了解,以及因為準備充分而產生的信心。有了駕輕就熟的教學內容和信心,面對學生各種可能的提問就會掌握的游刃有餘。適切的主題是指盡量讓討論的議題貼近學生有興趣或是能夠有感受的事。以菜鳥教授所教授的政治學科來說,在課程的討論問題上,盡量選擇最近發生的時事進行討論,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可以拿到課堂外應用的。第三,討論過程對班級氣氛的控制也相當重要。對學生所提出地意見和看法不要輕易地否定,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自由地發揮。遇到學生真的偏離了討論主軸或是對閱讀內容有誤解之處才給予指正。另外,要讓學生了解如何接受不同的意見並且願意與意見想左的人討論。最後,也是菜鳥教授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絕對要表現教學的熱情。一堂討論課的氣氛跟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有極大的關係。試著認識每一個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習慣,經過幾堂課之後大概可以看出誰是習慣發言的學生,而誰又是比較沈默的族群。引導沈默的學生參與,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當沈默的學生也加入了討論,這一門課就會有活起來的感覺了!

小結:

菜鳥教授分享的心得並非想表達美國的大學教育比較好,畢竟每一個社會都有各自的文化和不同的發展軌跡,絕對沒有一種制度可以通用於世界的道理。事實上,在亞洲各大學任教,即便是缺乏教學技巧的菜鳥,因為受到“尊師重道”的傳統觀念洗禮,對學生的關心和付出絕對比美國的教授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或許也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讓亞洲的大學教授與學生之間產生了距離。就算在亞洲的大學教授都願意給學生發問的空間,整個社會仍然有意無意的要求學生對老師的意見盡量不要加以反駁。這樣的一種尊重,或者說文化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學習環境收到了無形的約束。反觀在美國的制度之下,不論是來自哪裡的教授都要學著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和彈性,也因此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具體的差異就是亞洲學生到了大學畢業仍然有許多人遇到問題會有不敢問,怕問錯的想法,但是外國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抱持如果不問,連學的機會都沒有的態度。這樣的態度算不算是直接源自於美國大學教育的優點,見仁見智,但是從一個受教者到一個執教者,菜鳥教授認為大學教育的價值真的不是一張文憑或是取得一張進入職場的入場券,訓練出真正以知識為基礎來面對未來的能力和信心,才是大學教育的價值所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