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生存之道

以前在台灣看職棒,外籍洋將總是在各項數據上都表現優異,領著比其他本土球員高的薪水並享受明星光環,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變成了另類的“洋將”,也才發現原來作為洋將有許多困難必須要克服!一個在美國大學教書的外籍教授,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所難免,要克服這些先天的困境,除了不斷的加強自己的語言之外,了解美國大學生的喜好和學習與學生互動的教學技巧就成了必要的生存關鍵!作為菜鳥已經是種挑戰,加上“老外”的身份,要生存真的要找到竅門。今天就來分享一下菜鳥教授作為“洋將”的生存之道吧!

洋將有兩種!

在大學裡有外籍教授對美國學生來說一點也不新鮮,一般來說,這些外籍洋將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成就非凡的學者,另一種就是像我們這樣還在探索生存之道的菜鳥! 對於第一類的高級洋將來說,他們不用擔心任何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也不用擔心講課的方式有多麼的枯燥,因為學生會自動的想盡辦法去適應他們。聽過愛因斯坦吧?這位來自德國的學者操著一口史上最難懂的德國腔英文(想聽聽看他的英文可以看這裡),可是從來不用擔心有哪位學生聽不懂他的上課內容,因為沒幾個人有能力做到他所做的事,所以學生甚至自己錄音回家反覆聽到了解為止。不過,像愛因斯坦這一種口音濃厚的學者,近幾十年因為全球學術的交流頻繁,已經漸漸的減少。但即便沒有那麼嚴重的口音問題,許多知名學者不善授課也是眾所週知,例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Amartya Sen就是個有名的例子(有興趣了解Dr. Sen的講課風格者,請看這裡)。千萬別誤會,菜鳥教授對這些知名學者的景仰可以說是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絕不敢妄加批評!在此只是以知名學者作為例子,說明這一類的外籍學者不用擔心所謂的文化差異!

相較之下,還沒有闖出一片天的外籍教授所面對的挑戰和考驗就大了!來自亞洲的教授最容易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美國校園中受到挑戰。在美國大學生最常用來作為選課參考的網站ratemyprofessors.com上,有著亞洲姓氏的老師如果不是美國本地成長的教授,雖然有少數的例外,但通常在學生的評價中或多或少都會被提到語言障礙的問題並且對該為教授打出比較低的分數。在一份由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所發表的學術期刊She Does Have An Accent)中,學者發現美國學生對教授的評價與亞洲教授的口音有相關性。也就是說學生認為亞洲教授在語言溝通上的能力影響了他們對課程的了解度(Clarity),也因此更有可能對亞洲教授產生負面的評價!再說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你是菜鳥,英文表達不突出,又沒有其他值得敬佩之處,美國學生很有可能會把你放在一種既定的刻板印象中然後失去對你的好感。對比前面所說的“高級洋將”,現在是不是有種“別人的性命鑲金又包銀”的感覺?作為一個外籍菜鳥,而且教的還是美國人認為自己最懂的民主政治,為了讓自己能夠存活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之上,菜鳥教授從過去幾個學期累積的經驗歸納出自己認為“洋將”的三大生存關鍵“英”“文”“化”:英文,文化,化學效應。

技能一:自信的運用英文

要在美國的大學教書,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必須要能講英文。可是會講“What’s up”,“You Know” 這種口頭上讓別人覺得好像是很美式風格的用語,真的不代表會講英文。也有人問,英文是不是要講的像美國人一樣才能在美國教書?其實美式風格的說話方式,或是追求道地的美國口音都不是重點,這些聽起來重要的能力充其量就像投籃時左手的功能一樣 – 只是輔助!像菜鳥教授這樣到了念博士班才出國唸書的亞洲學生,不論再怎麼努力,要變成道地的美式發音都不是容易的事,雖然的確可以透過練習讓英文聽起來越來越有美國腔,但這需要時間的累積,絕不是短期就可以獲得成效的!因此,對大部分剛取得美國博士學位留在美國教書的外籍教授來說,判斷語言能力好壞的關鍵不在英文的口音,而是在如何有效率的溝通!

換句話說,英文只是工具,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重點在於用英文這項工具來傳達知識,除非真的是教英國文學這個科目,不然,教學最重要的是你能有效的傳達什麼內容,而不是漂亮的英文發音跟詞彙!說來簡單,菜鳥教授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要能有效率的用英文授課還有一個核心的關鍵,那就是授課者的“信心”!這種“信心”來自事前的充足準備,不過,準備方式因人而異。對菜鳥教授來說,每一堂課都設定好固定的準備模式相當有用。首先,上課前的準備期間,將要求學生閱讀的文章或書籍仔細閱讀,並且準備好回應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另外,授課的投影片盡可能的生動有趣,以圖片或簡短的文字為主,在上課前完整的演練過幾次。在練習的過程中,找出英文表達不通順的地方,盡可能改用自己能掌握的詞彙來說明。真的,用簡單的字就可以說清楚的道理不要試著用艱深的詞來形容,讓美國學生聽懂最重要,不然只是苦了自己而且還更容易犯錯!另外,透過演練的機會找到可以加入有趣實例或是穿插課堂討論問題的時機,並且讓自己更清楚的知道每一張投影片的順序。每一堂上課之前這樣的準備的確耗時費力,不過,幾個學期下來,這樣的備課方式,讓即使英文不是母語的菜鳥也能站在台前表現的從容不迫!

技能二:搞懂美國文化

語言這關可以用演練的方式來突破,但是比語言更重要也更需要下苦工的是對美國文化的認識。想像一下在台灣的大學課堂上,教授如果從頭到尾只講課,沒有穿插一些生活趣聞或是對某些時事的看法,台下的大學生會不會睡成一團或是乾脆翹課了?在美國也是一樣,同樣是18-22歲的學生,誰受得了一整節課都是嚴肅的講課?所以不論在哪裡教書,教授如果不能說些有趣的事,整間教室必定死氣沈沈。說的很簡單,但作為外國教授,如果不熟悉美國的文化,不看美國報紙,不了解美國流行的事物,就算前一天看到康熙來了有威廉沈搞笑的精彩內容,在美國的課堂上也沒學生聽得懂!要讓睡著的學生打起精神,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跟他們聊他們關心的事。

當然,學生覺得有趣不見得你會有一樣覺得有趣,所以在這裡說的並不是指要特別迎合學生的胃口去了解你沒興趣的事,而是要找到自己對美國文化中感興趣的部分,真正的去關心甚至做功課。菜鳥教授有許多學生喜歡嘻哈音樂,但不代表因為菜所以也要跟著搖擺著喊“Yo-Yo-Yo”! 重點是口袋裡有多少他們了解並且可以有共鳴的話題?如果對某項事物有所了解,上課時可以分享的事也會相對變多。以個人經驗為例,因為對運動的熱愛,所以從唸書時期就對美國的棒球,籃球,美式足球,以及NCAA的賽事有深入了解,加上來到美國之後,為了練習英文而大量吸收來自美國影集和電視節目的知識,讓自己對美國的演藝圈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全年無休的體育活動搭配影劇消息跟每天看新聞所掌握到最新的美國時事,這些看似“不學無術”的活動,全都在教學時派上了用場!也就是說,語言的熟練可以使教學上沒有溝通的困難,可是只有流利的溝通卻不足以讓課堂上有更多的話題,進一步瞭解美國文化才得以外國教授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增加!

技能三:產生化學效應

最後,逐漸克服了語言和文化的挑戰之後,是不是就可以獲得學生的喜歡了?菜鳥教授發現,突破了這兩項應該可以在學校教書不成問題,但是如果想要成為學生評價高的教授,還有最後一關要突破,那就是讓學生跟你的互動產生更多的“化學效應”!

這裡所謂的化學效應指的是讓學生喜歡跟你互動,尊敬你這個教授!別誤會,不是產生感情而是發自內心的敬重和佩服喔!這樣說吧,前面提到的語文和文化挑戰如果成功克服,學生應該會喜歡你的課,但不代表會喜歡你這個老師,但是如果能與學生之間產生化學效應,就算前面的兩項表現並不完美,仍然能得到學生的喜愛。其實,化學效應並不是耍心機的刻意去討好學生或是特別熱切的互動,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學生,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舉動都會讓他們感受到教授的用心。譬如,教授是否記得學生的名字,是不是記得學生跟你說過的話,是不是能很快的回覆學生的問題,還有答應學生的事有沒有做到?菜鳥教授以前覺得,亞洲學生因為受到亞洲文化的影響,所以特別尊師重道,後來才發現美國的學生也同樣很尊重老師,不過他們的尊重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像亞洲學生是基於“尊師重道”的道德基礎。也就是說,亞洲學生不管喜不喜歡老師或是老師好不好,他們對教授都是畢恭畢敬,不過面對美國學生,外籍教授真的是要用行動來“贏”得他們的尊重。他們更注意老師是否關心學生的這些小細節,如果們感受到你的用心,他們的回報可能更令人驚喜!

以菜鳥教授的作法來舉例,每學期的第一堂課,先要求學生自我介紹並在一張小卡片上填寫關於自己的一些小事情,這些小事包括了來自哪裡?對未來的夢想?主修的科系?以及一些有趣的小問題。收集了這些於學生的故事之後,盡可能記下這些小事。一開始這麼做的時候,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有故事,了解學生的背後的故事應該很有趣。後來發現,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被尊重,所以當學期中有機會與學生面談或甚至上課時提起某個人的夢想時,學生們都因為教授記得他們的小事而感到驚喜。這種被“在乎”的感覺,可以讓教授與學生的距離瞬間拉近許多,也更進一步的提升了學生的好感和尊重。像這樣讓學生感受到關心的小舉動,說穿了只是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尊重,而這樣的尊重換來的就是教授跟學生之間的化學效應及正面評價了。

小結:

“英”“文”“化”這三項的生存技能是菜鳥教授到目前為止的心得,透過強化這三種生存技能,就算自己不是“高級洋將”也可以在大學校園中獲得尊重,可以越來越自在的跟學生相處,走進教室也不再像剛開始教課時全身冷汗直流的不知所措! 隨著經驗的累積,當教學逐漸不再令人緊張之後,外籍教授所面對的問題就不再只是求生存,而是如何做一個好教授!要如何成為好的教授?菜鳥教授目前只知道要從關心學生開始做起,至於其他的 “好教授”要件,菜鳥我還在摸索當中,等到有所領悟的時候再來跟大家分享吧!

發表留言